看 戏

如果说哪种艺术最能代表中国的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,那无疑是戏曲了。小的时候,为了看一场样板戏,和小伙伴们走村串乡跟着剧团跑,从不感到疲倦。长大后参加了工作,组织了家庭,事情多,家务重,心事杂,戏自然看的少了。进入21世纪,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,电视、手机、互联网、新媒体,统治整个社会生活,各种信息林林总总、眼花缭乱、充斥五官,传统戏曲逐步被边缘化了,我基本上就不看戏了。

去年办理了退休手续,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,加上搬到了洛龙区居住,离河洛剧院近,洛阳市“河洛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”在河洛剧院举办,把我小时候的戏瘾唤醒。2024年7月份主管部门共安排了八场演出,我场场不落,一口气看完,享受了一次高水平的戏曲盛宴,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戏瘾。

洛阳曲剧院演了六场:《窦娥冤》、《赵氏孤儿》、《寇准背靴》、《姐妹易嫁》、《花为媒》、《洛阳令》,洛阳豫剧院一团演了两场:《杨八姐游春》、《程婴救孤》。都是经典剧目,演员演艺精湛,剧院场场爆满,观众喝彩连连。这些剧目,题材广泛,有揭露社会黑暗,反映底层人民疾苦的,如《窦娥冤》;有歌颂忠良,鞭挞奸佞的,如《赵氏孤儿》(《程婴救孤》)、《寇准背靴》、《洛阳令》;有描写爱情婚姻,反映青年男女真诚相爱,不畏强权,追求婚姻自主的,如《姐妹易嫁》、《花为媒》、《杨八姐游春》等。尽管都是传统历史题材剧目,但经过剧作家的反复打磨与调整,把这些剧目的主题精神与现代审美价值相结合,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。

戏曲是舞台剧,演员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上,通过个性化的念白、唱腔、表演,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,演绎曲折生动的人情世态,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。河洛剧院是一个能容纳260人左右的小剧场,舞台、灯光、布景、音响效果好,剧场环境优雅,观众座位舒服。去河洛剧院看演出,在真实的环境中,能近距离看到演员华丽的扮相,舞蹈化的动作,听到乐队交响乐般的伴奏和演员优美的唱腔,对我这样一个长时间看电视、手机的人来说,那实在是一种奢侈的艺术消费。

当然,此次演出也有不足。比如安排的都是传统剧目,没有现代戏;有的演员念白不够清晰,如果把念白打上字幕,那效果就更好了。在观众中,除了中老年群体之外,还有一部分年轻观众,这对戏曲的意义很大。未来靠青年,戏曲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会一代一代传承,经过戏曲人不断推陈出新,发扬光大,永远传承下去。 (2024.7.29)

分享至:

网友投稿

网友投稿的文章